实习派 | msra,我的实习初体验(下)
2021-07-29 | 作者:微软亚洲研究院
工作之外,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奇遇、获得了怎样的成长?今天,我们将继续讲述他们的实习初体验故事。(文末还有留言赠礼活动,欢迎参与!)
在msra,发现生活与科研之美
刚来的时候在二楼工作,只要稍微侧下头,就可以看到专属夏天的绿色,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。坐在旁边的人陆陆续续搬到了楼上,而我始终舍不得窗边的绿色,就一直没有搬。
苏晨林:系统研究组,重庆大学工程力学大三学生
这里的环境很舒服,来之前以为实习生的工位是比较小的,入职以后发现工位大到甚至可以做瑜伽,干任何事情都有大公司都有的各种流程。工作时间很自由,每天一边干活,一边还可以有各种饮品和小吃,晚上也不会强制要求加班。因为环境太舒服了,反而晚上和周末会来公司蹭电脑。
每周三“桌游社”的狼人杀也让人印象深刻:“根据我跟你玩了这么多次狼人杀所获取的数据集,喂到模型里,得出的结果是你这盘拿的是狼”。
早午餐掠影
休息区的乐高
在msra,遇见更好的自己
成长,是 msra 给予实习生最丰厚的礼物。第一次实习的迷茫、得到的结果的喜悦、拼搏过的深夜,与在这里度过的或长或短的分分秒秒,悄然契合。蓦然回首之时,他们发现,经历的一切都会凝结为最好的答案。
沈逸飞:ai/ml 组-msra 上海,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大三学生
由于我之前并不是做机器学习方向,刚来实习时有一些吃力。幸运的是,每当我有问题,研究员们都会耐心地和我讨论、解答我的疑惑,我用了大约三个月补齐了知识,能够开始进行机器学习方向的科研。
沈逸飞所在组内的学习小组活动
印象最深的是组内的学习小组活动。学习小组由这里的研究员骆煦芳老师和单才华老师发起,大家每周两次一起学习课程。研究员们和我们一起看网上的公开课,有人有不懂的就会停下来,大家一起讨论。有趣的是,每次讨论中,年纪最小的裴恒志同学总是能解答大家的疑惑,他因此被称为“裴老师”。
此外,msra-sh 每个双周二的中午都会有一次 technical sharing 让大家讲最近的工作。被人称为“博哥”的李博(哈工大学生,即将去 ucsd 读博)讲了他 cvpr 的工作 lirr,当时我被这个工作的优雅震撼到了,就去向博哥请教了一些关于这个工作的基础问题。博哥十分耐心地回答了我,并且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个工作的 intuition。随后我阅读了相关文献,并在博哥的后续工作 iib 当中帮了一些小忙,这个工作最终投往今年的 iccv。
学习小组对大家的帮助非常大。博哥学习 causality 课程后,立即将产生的方法用于改进之前的工作;组内经常解答大家疑惑的裴老师对这门课的理解最为深入,他将和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,将因果推理运用到癌症的预测与诊断当中,这样的工作能够推动全人类 health care 的进步,这是我非常钦佩的。相信不久后会有更多由 study group 推动的工作。
沈逸飞所在组内的学习小组活动
王裕淞:computational biology group,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
刚来实习时,很激动同时又很害怕,工作需要的azure等一系列资源都不会使用,还好有学长、研究员、mentor带着我慢慢了解。后来,我不仅熟练掌握了软件,也与大家也越来越熟悉,就慢慢适应了工作节奏。
唐逸轩:outreach 组实习生,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
来实习前有些小小的“社恐”,也因为专业的关系,不是经常和人沟通。来实习后,每天几乎都要和不少人进行交流,比如,和外部同学沟通、了解俱乐部动态、处理俱乐部各项活动都需要有效沟通;我也常常要解答大家关于项目的问题,这也需要正确简洁传达信息;再就是和同事的交流,推进项目需要和研究员以及组里其他同事交换和获取信息,并且进行高效的讨论。这些都锻炼了我人际交流的能力。
在实习一段时间后,mentor 让我独立完成西交大联培博士项目的面试工作,几乎全权交给了我,这是我第一次独立接手项目,很惊讶于 mentor 对我的信任。
面试时间很紧迫,并且报名人数也是往年的两倍,我带着一丝忐忑,很快开始思考如何去进行安排。首先,我参考往年的文件与经验,整理每个候选人的资料,征得研究员空闲的时间,邮件与电话通知候选人进入共同的群组,得到候选人可面试的时间,再依托面试原则,逐个安排时间与会议,这是一项十分繁杂且细致的工作,极大的锻炼了我的耐心与严谨程度。之后,我参加了将近 90 场面试,根据突发状况随机应变与调整,最终在 1 周内完成了面试的工作。当这项工作得到郭百宁副院长、曾文军老师和马歆姐的肯定时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再次感谢 mentor 对我的信任和帮助~
陈瑶:ieg 组,清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硕士生
实习时,我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交互设计。面对微软小螺号项目,一开始我很不清楚,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与大家沟通,但同事和 mentor 带着我很快地融入项目。慢慢地,我能够完整参与用户调研、竞品分析、设计产品功能逻辑、进行交互设计表达、与开发同学的交付的项目流程。让我成长最多的就是跟不同角色的同学沟通项目,比如及时与产品同学沟通需求、与开发同学落实效果;此外每周的周会也给我很多启发,随着讨论,大家的想法从发散到统一,很有意思。